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和时间的崇拜。早在《诗经》时代,人们就对牛郎织女的天象有所认识,在东汉时就出现了人格化的描写:“织女七夕当渡河,使鹊为桥。”
在这七夕佳节之际,研究院以一场 “相聚七夕、茶点寄意” 的七夕主题活动,约 30 位员工共赴传统与温情的约会,让古老的节日在指尖的巧思里焕发新的光彩。
一、七夕OH卡游戏
活动开始,心理咨询师蔡老师带领我们了解了七夕牛郎织女的传说,并结合心理OH卡一起探讨亲密关系。分析了在亲密关系中发现自我,面对真实的自我需求和感受,以及我想选择什么样的亲密关系?
七夕本就是关于爱与联结的节日,这场亲密关系 OH 卡游戏的分享与分析,它提供了一个难得的自我觉察契机。
平日里,我们很少静下心来审视自己在亲密关系中的状态,而 OH 卡像一面镜子,借助卡牌上的图像,让那些潜藏的情绪、固有的模式以及内心的渴望得以显现。
当同事们在咨询师的引导下,从三张卡牌的关联中解读自己时,其实是在与内心深处的自己对话,这种觉察能帮助大家更清晰地认识自己在亲密关系中的需求与局限,为未来经营关系提供方向。
二、茶果子制作
苏式茶果子,是流淌在江南烟火里的味觉诗行。其历史可追溯至唐宋,彼时文人雅士以茶会友,茶果子作为佐茶小点应运而生,在明清时更是融入了苏式糕点 “精细雅洁” 的风骨,成为江南饮食文化里的一抹亮色。
大家从果子皮开始着手,案台上摆着红、粉两种颜色的面团,反复搓揉,直到2种颜色的面团呈现出微微透粉。再包入豆沙或冰糖雪梨的果子馅,搓成个“汤圆”,果子的制作就完成了一半。
最考验巧思的是塑形。大家屏息凝神,用指腹轻轻按压、搓揉,先捏出五片花瓣轮廓,再把黄色面团用工具按压出花蕊,放在花瓣中间,茶果子就大功告成啦。
随后我们又继续制作了一个兔子造型的茶果子。
苏式茶果子里藏着的 “不时不食”、“形意相生”,恰与七夕 “顺应时节、致敬情感” 的内核相契。这份 “亲手做” 的仪式感,让情感有了可触可感的形态,无论是送给同事、家人,还是留给自己,都带着 “专属” 的温度。